原山林场报告会①:牢记使命 艰苦创业 绿化荒山变青山

来源:大众网-鲁中网

2017-10-30 17:06:00


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化荒山变青山

段新安
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同志们:

大家好!我叫段新安,今年74岁,老家是滨州阳信县。

19619月,我们从淄博林业技工学校分到原山林场,一共有三十几个学生,被分到凤凰山、石炭坞、樵岭前、岭西等工区。我被分到了凤凰山工区,那时候分一二三级工,我是最高的三级工,每个月工资也不过33块钱。刚来的时候,按定量去食堂打饭吃,吃不够的时候就弄点野菜。当时都不在乎饭菜味道是啥样,能吃饱就算是好生活了。当时林场没有水喝,都是大家每天轮流下山挑水。林场职工的女宿舍在玉皇宫庙的两侧,男宿舍在北大殿。干活就是锄镰锨撅、担杖、箩筐等,每天上山的任务就是刨窝、栽树、整地、育苗,运输工具就是小推车和一辆马车。当时的想法很单纯,就是吃上饭、有活干、拿工资,组织叫干啥就干啥,听从分配,服从领导。

林场大部分是石灰岩山地,土层薄、石头多,土质薄的地方栽柏树,土质厚点的就栽槐树。树苗都是自采自育,自己采摘树种、育苗,自己种。为了节约用水,防止水土流失,提高树苗的成活率,树坑大多是品字形排列,从远处看去,树坑像鱼身上的鳞片一样,叫“鱼鳞坑”造林。在山上较为平坦的地上进行整地、育苗,长成小树苗再运到山上栽,为了施肥料,男女同志都挑粪上山,陡坡路滑的山路女同志实在挑不上去,男同志就下来接她们。

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林场从开春以来就没有下过雨,栽下的树苗眼看着就要活活旱死。大家心里着急,都集体往山上背水、扛水,后来效率跟不上,场里领导就把全场100多名职工全部组织起来,在林坡上排成“之”字形,用马车拉水到山下,再由职工手把手往山上传水浇树。后来职工家属也加入了进来,用了三天时间,把林区的树苗全部浇上了水,当年的树苗都活了下来,如今都已长成了森林。

1963年雨季造林的那天,早上下了雨,各工区职工全部支援到樵岭前工区进行植树,雨越下越大,下了整整一上午。18岁的史秀芬早上刚从老家探亲回来就一起参加樵岭前造林任务。雨下了一个上午,植树也植了一个上午,种完树,孙秀英和她一起走在队伍后面,走到一个河沟时,突然山洪爆发了,一下就把两人冲到了河沟里,孙秀英在慌乱中抱住了一棵树根,才没被水冲走,史秀芬身子瘦弱一下子就被水流卷走了。我们走在队伍前面,得知小史的消息后,全部回去救援,在河里拉网、沿河寻找,有的到村里打听情况,寻了好几天,最后在乐幢水库找到了史秀芬的尸体。我的老伴和小史是一个宿舍,就在上山植树的那天,还刚借了自己的褂子给她穿。没想到朝夕相聚的好姊妹,就这样一下子没了。后来每每上山种树,大家都喃喃的念叨史秀芬的名字。

19638月,我和老伴在工区办公室结的婚,趁着刚发工资,买了几个菜晚上吃了个饭就算结婚了,结完婚就回到各自干活的地方住。当时工区的主任和技术员都不在办公室里,也跟大家一起上山植树造林,没有别的活,女同志怀着孕的也刨穴,快生了也去栽树,怀孕的就安排在近处刨树坑栽树。冬天,没有植树造林任务的时候就挑土堆肥。怀着孕的自己挑不了,两个怀孕的一起抬。当时我的家属和赵连英一起抬,昨天还在一起抬土,第二天赵连英就生了。回想起在雨季造林时,大家排着队上山种树,干起来顾不上休息,山上又没有遮掩的地方,再说那时都是雨季造林,叫“三不栽”:不下雨不栽,不下透地不栽,不连阴天不栽,往往汗水、雨水顺着裤腿一起往下淌。

整地大会战时候,每个人都有定额,在小黑板上公布每天的完成任务。大家都想尽办法把定额干出来,刨穴刨的裤子全湿了,有的白天干不完,晚上偷偷的去干出来,还有的家里人都出来帮着干,当时大家就是谁也不想落后的想法。三分造林七分管,这片林子长起来不容易,说实话就像拉扯小孩一样,树小的时候怕不活,活了又怕放牛羊的给吃了,防火期内又怕被火烧了,再大了怕被人偷了。看山护林就是这么大的责任,林场现在的森林大部分是在1975年前栽完的。

现在我的儿子和儿媳都是林场的职工,看到林场发展的越来越好,在孙建博书记的带领下,林二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,成了全国的典型、林业系统学习的榜样,作为老一代原山人心里非常骄傲。我常教育他们要好好干,听党的话,听领导的话,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要珍惜。回想起当初吃的苦、受的难,再看看现在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里,都有我们当年的影子,场里一直没有忘了我们,我们这帮老同志们觉得再苦再难都值得!

谢谢大家!

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-5355377,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(lznewscn)发送。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,最低50元,上不封顶!硅元瓷器,“第一国窑”,走进中南海三十年!